柳宗元直陳唐代科舉取士弊端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唐中宗李顯的無能導致太子李重俊之死
柳宗元直言科舉之弊,要求變易它。他自己科舉順利,卻反對科舉,這顯然不是出於私利。這樣的膽識,唐時沒見第二人,後世也少見。
科舉取士作者:郭新慶
科舉是獨木橋
“四貢鄉裡,而後獲焉。”這是柳宗元後來在回憶自己科舉之路說的一句話。唐代開科舉,“朝廷用文字求士”,這為下層“佈衣束帶”(柳宗元語)的讀書人開瞭一條仕進求官之路。可其途之艱澀,讓成千上萬的讀書人耗盡瞭一生的精力。唐代科舉取士,因襲隋制,尤重明經、進士兩科。按唐制,科舉取士由太學館舉進的曰生徒(學生、門徒),由州縣推舉的曰鄉貢。皇帝親自下詔選士曰制舉。韓愈《贈張童子序》說,天下每年參加明經、進士考試的有三千多人,能舉進的不足二百人。許多人連考瞭十幾年,也沒中進;這中間一半人頭發都白瞭;許多人一輩子也沒能考中過。
《唐史摭言》載,有唐近二百年,登進士科者三千餘人,以此計算,每年不足二十人。玄宗時,每年赴選常有萬人。由於競爭激烈,學子奔走官府和王公之間,獻文陳詩,乞求援引。古時稱科舉為“舉人”和“覓舉”,即指此說。柳宗元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二十五歲時,作《送辛殆庶下第遊南鄭序》說∶“仆在京師,凡九年於今,其間得意者,二百有六十人。”也就是說,自柳宗元貞元五年到京城至貞元十三年,九年間隻有二百六十人考中瞭進士,每年不足三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