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真的是為瞭尋找建文帝嗎?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乾隆為何給大清“死對頭”袁崇煥平反並厚待其後人
明成祖時期,亦積極開展與周邊其它國傢的外交,並改變明太祖朱元璋時期的“海禁”政策。比如明成祖朱棣從1403年開始派使臣到安南、日本、暹羅泰國)、高麗、爪哇、西域等國訪問,建立友好關系,而鄭和下西洋更是擴大瞭明朝在海外各國的影響,用《明史》的話來說就是“示中國富強”,用明成祖的話來說就是“宣教化於海外諸番國”,傳遞“共享太平之福”的美好理想,而這實現這一美好理想貫徹在其所有的對外交往中。
鄭和下西洋
鄭和原姓馬,小字三保,回族人,祖居雲南昆陽州雲南晉寧)。史載,他“身長七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
明太祖統一雲南後,鄭和被閹入宮,靖難之役中從燕王起兵有功,朱棣賜他姓鄭,提拔為內官監主管太監。當時侍奉皇族的有十二監,內官監主管宮室陵墓的建造、銅錫飾品的鑄造以及各種器皿的購置等。因其舊名為“三保”,所以又被稱為“三保太監”。
當明成祖決定派遣出使西洋的船隊時,“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的鄭和成為合適的人選。明成祖任命鄭和為下西洋的正使,由他率領龐大的船隊。不同朝代“西洋”有不同的定義,明朝時“西洋”的概念與元朝時相同,指的是蘇門答臘島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區,包括孟加拉灣及其沿岸,印度半島、阿拉伯海及其沿岸,阿拉伯半島及東非海岸一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