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協狀元》的斷代問題
文章分類:西晉
你也會想看的:晉武帝:皇後死後駕著馬車去寵幸新妃子
《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張協狀元》,是現存最早的南戲劇本。刊載這個劇本的那一冊《永樂大典》卷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一)曾流失到歐洲,1920年被葉恭綽從英國古玩市場購回,存放在天津某銀行保險櫃中。抗戰爆發後,該書一度下落不明。2009年臺灣學者汪天成發現該書其實完好地保存在臺北的“國傢圖書館”,康保成《〈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現與海峽兩岸學術交流》對其傳奇經歷進行瞭詳細闡述。《永樂大典戲文三種》的再發現,使《張協狀元》又一次成為學界關註的焦點,相關學案再次被激活。
在《張協狀元》進入研究者視域的近百年裡,其斷代問題一直是學者探討的核心問題之一。該劇的斷代,涉及南戲的體制淵源、劇作的主題思想以及宋元劇本的流傳規律等方面,是一個頗為復雜的問題。二十世紀學界對《張協狀元》創作年代的認識,大體有主宋和主元兩派,前者以錢南揚和孫崇濤為代表,後者以青木正兒和周貽白為代表,他們的論斷皆主要依據劇中所包含的人名、地名等信息推測而來。近年來,梁會錫和楊棟根據《張協狀元》中個別曲牌、字詞與元代北曲所用曲牌、北方方言相同,因而斷言該劇為元代前期甚或元代中後期作品,這一立論有欠穩妥。學者討論《張協狀元》的斷代問題,各有所得,但皆未註意到該劇的文本構成與創作年代的關系。研究發現,《張協狀元》中存有若幹宋雜劇段數,有的甚至與劇本的主體框架密切相關。對這些雜劇段數的進一步探究,不僅可以揭示南戲與宋雜劇之間的聯系,且對該劇主題思想及斷代研究皆具有重要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