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時而動——唐宣宗終歸大海作波濤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如何處置李建成李元吉餘黨
“韜光養晦”一詞出自《舊唐書.宣宗記》,原文是“歷太和會昌朝,愈事韜晦,群居遊處,未嘗有言”。其意是指隱藏才能,不使之外露。而這位唐宣宗皇帝就是唐朝的李忱。他從一個身份、地位都很低下的皇子,歷經劫難最後登上大寶,成為一國之君,其法寶就是韜光養晦。
李忱是唐憲宗李純的第13子,於長慶中期被封為光王。他在即位之前,貴為王公的李忱卻不得不離京出走,這得從他當時的處境說起。李忱的母親並不是一個有身份、有地位的妃子,她作為當時叛臣的罪孥進宮,結果邂逅瞭當朝皇帝,生下瞭李忱。可惜在李忱的幼年,憲宗皇帝就被宦官暗殺瞭,留下瞭這一對母子,既不能母憑子貴,也不能子憑母貴。
820年,李桓李忱之兄)被宦官扶上皇位,是為唐穆宗;4年後穆宗服長生藥病逝,其子敬宗李湛接任,但他隻活到18歲,駕崩後由其弟文宗李昂、武宗李炎相繼接任。
在這長達20年的時間裡,三朝皇叔李忱的地位既微妙又尷尬,他隻能以黃老之道,韜光養晦,裝傻弄癡。盡管他為人低調,不事張揚,但仙王的特殊身份,還是讓他逃避不瞭侄兒們的猜忌、排斥、擠壓的命運。文宗、武宗兩位皇帝更是對他心存芥蒂,非但不以禮相待,還想方設法地迫害他。公元841年,唐武宗登基時,李忱為避禍,便“尋請為僧,行遊江表間”,遠離瞭是非之地。應該說,李忱當時作出的這一抉擇,當屬大智若愚,達人知命的明智之舉。而流放底層,閱盡人世滄桑,也為他將來成大業提供瞭一個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