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與隆中對齊名的大概隻有劉伯溫的時務十八策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怎麼鑒別明代嘉靖時期瓷器?
諸葛亮初見劉皇叔,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的“隆中對”震古爍今,而明朝開國功臣劉伯溫初見朱元璋時獻上的“時務十八策”,卻為盲目征戰的朱元璋指明瞭一統天下的道路,所以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足可見其歷史地位。
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事後,曾占據江東一塊地盤。當時他周圍有三股勢力,北面是韓林兒的宋政權,東面是張士誠的周政權,西面是陳友諒的漢政權,朱元璋名義上還是韓林兒的下屬,雖然一直忙於東征西討,但缺乏總體戰略構想,因此戰果不佳。
就在其一籌莫展之時,青田名士劉伯溫求見,向朱元璋獻上瞭“時務十八策”,分析周圍三大勢力的不同情況,指明瞭朱元璋應采取的對策。劉伯溫認為,三政權雖然都是朱元璋爭奪天下的對手,但情形卻大不相同。韓林兒名義上是朱元璋的主子,他不僅不會威脅朱元璋,而且能成為朱的工具和擋箭牌;張士誠在蘇北蘇南,安於富足尊榮,又接受瞭元朝的封號,目光短淺,難成大器;陳友諒則不然,他自起兵以來,首先清除內部異己勢力,掌握瞭實權,勢力很快擴及江西、湖北、安徽、湖南、浙江等省,是義軍中最強悍的一支,也是朱元璋最重要的威脅和對手。所以戰局的關鍵是必須首先打敗陳友諒。劉伯溫又進一步分析認為,陳友諒與張士誠不和,如果朱元璋攻張士誠,陳友諒不會出兵救援,極有可能乘虛而入,占據朱元璋的地盤;如果攻打陳友諒,張士誠卻沒有這種遠見,他隻會按兵不動。那麼一旦攻下陳友諒的漢政權,張士誠的周政權也就很容易攻下,如此一來,“天下之形成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