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為開國謀士,為何劉伯溫的下場不如張良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真的是為瞭尋找建文帝嗎?
“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裡之外”,同為開國功臣,皇帝身邊的謀士,明代劉伯溫與漢代張良有太多的相似之處。天下統一後,他們都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選擇辭官隱退。然而,張良成瞭唯一善終的初漢三傑,劉伯溫卻不僅沒得到應有的封賞,就連朱元璋也容不下他。
劉邦對三傑的排序是:張良、蕭何、韓信,定位張良是:運籌帷幄,決勝千裡。很重要的一點,劉邦每次提到張良的時候,沒有直呼其名,而是使用瞭敬稱,稱呼張良的字“子房”。蕭何、韓信則沒有享受相同的待遇。這足以表明張良在劉邦心目中的地位。論功行封時,劉邦令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張良辭讓,謙請封始與劉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蘇沛縣),劉邦同意瞭,故稱張良為留侯。辭退後,張良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崇信黃老之學,靜居行氣,欲輕身成仙。可謂得到瞭一代良臣該有的結局。
然而,劉伯溫卻沒有得到張良那樣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