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賊還是忠臣, 爭議的李鴻章
文章分類:清朝
一提到李鴻章,很多人都會大罵其“賣國賊”。的確,中國近代眾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都由李鴻章簽署,但李鴻章真的是“賣國賊”嗎?恐怕並沒有這麼簡單,我們不妨來說一說李鴻章傳奇輝煌又可悲的一生,來還原一下李鴻章的真實面目。
李鴻章道光三年生於安徽合肥,二十四歲中進士,入翰林院,跟普通的讀書人沒有什麼不一樣,學而優則仕,走的是平坦的仕途之路。如果照此下去,恐怕就少瞭流傳於世的李中堂,而多瞭一位無名的李大人。也許是造化弄人,幾經轉折,最終成就瞭這位左右晚清的重臣。
1853年,太平天國運動正是轟轟烈烈的時候,清軍節節敗退,太平軍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李鴻章投筆從戎,回鄉組建瞭地方武裝——淮軍,這支部隊將在晚清的歷史上擔任重要角色,也是李鴻章的嫡系部隊。但作為一個軍官一個將領,似乎李鴻章不是很在行,接連吃敗仗,險些全軍覆滅。
命運轉折,失敗後的李鴻章投入曾國藩的門下,做瞭一位幕僚,並拜曾國藩為師。結交瞭眾多湘軍的幕僚。但命運總是難以琢磨,改變命運的機會悄然降臨到瞭李鴻章的頭上。1860年,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上海岌岌可危。上海當時是大清最為富庶的地方之一,上海人心惶惶,富商更是人人自危。上海派出錢鼎銘為代表,籌重金向湘軍求援,但此時曾國藩正在為攻打天京做準備,無暇顧及,李鴻章主動請纓支援上海。改變命運的機會就這樣來瞭。李鴻章帶領著一萬多地方軍隊趕到上海,一方面花重金請外國洋槍隊抵禦太平軍的進攻,另一方面為自己的軍隊裝備西式先進武器,請外國教官幫助訓練,短短三個月,淮軍戰鬥力有瞭質的飛躍。順利地打敗瞭捻軍,解瞭上海之圍。威震上海,也為之後的仕途奠定瞭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