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不該忽略的抗倭名將:名望高於戚繼光
文章分類:明朝
你也會想看的:淡墨欹毫,清新雅逸——陳淳
提及抗倭名將,人們首先想到的是戚繼光。俞大猷這個名字,盡管沒有完全被遺忘,但有關他的生平、功績等,世人知之甚少。四百多年來,世人有意無意間將這位當年名震海疆、功勛卓著的抗倭英雄忽略瞭。其實,在抗擊倭寇的艱難歲月裡,俞大猷與戚繼光並列,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就某種程度而言,俞大猷還在戚繼光之上。在當年的東南沿海一帶,“俞龍戚虎,殺人如土”的民謠一直傳誦至今;《福建通志·列傳》也有“世言繼光如虎,大猷如龍”之語。龍與虎,都是威武勇猛的象征,但在國人傳統觀念中,龍顯然要比虎高出一籌。
【文武雙全,一代儒將】
俞大猷於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生於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一個世襲百戶的軍官傢庭。百戶之職屬明軍中的最低武官,正六品,年俸120石。生於世襲軍官傢庭,從小習武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瞭。而俞大猷在《飲馬長城窟》一詩中卻寫道:“臣十有五著青襟,十年稽古志何深。”據此可知,他5歲就入私塾念書,15歲即中秀才,被時人稱為“十才子”之一。長輩並不希望他繼續世襲武職,而是通過科舉之途獲取功名,改變傢族的命運。然而,少年得志的俞大猷在科舉場上並不如意,這恐怕多少與他的“不務正業”有關。考中秀才後,俞大猷便拜理學大師蔡清的弟子為師,鉆研《易經》,學古文詞,讀古今兵法;還在當時讀書的清源山練拳習武,學的是與少林武術一脈相承的趙氏太祖拳,於《四書》《五經》等科舉必讀書籍自然有所懈怠。直到嘉靖十年(1531年)父親病逝,俞大猷連舉人也未考上。父親一死,傢境貧寒的他迫於生計,不得不承襲父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