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性情三品論”與王充“性三品論”本質不同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不知道茶聖陸羽,就對不起你喝過的茶
漢初賈誼、董仲舒等人,都對“性三品論”有所理解。但是綜觀二人著作與思想,賈誼的人性論近於孟子的性善論,而董仲舒的人性論則近於荀子的性樸論,都沒有以“性三品”作為論述的主題。“性三品論”的真正形成,當是東漢王充、班固等人的所為。
《漢書·古今人表》將西漢之前上自太昊伏羲,下至陳勝、吳廣等幾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按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分為九等列表序出。其中“上三等”主要是以三皇五帝為中心的聖君賢臣和以孔子為中心的聖智賢才,“下三等”主要是邪淫暴君與亂臣賊子。
雖然關於《古今人表》的作者到底是誰至今尚有爭議,但這種“三品說”的人性論應並非其作者首創,很可能受王充王充遊太學時拜班彪為師)的影響。王充在《論衡·本性篇》提出“性三品論”:上品之人純善無惡、下品之人純惡無善,中品之人則善惡相混。至於為何有上中下三品之人的區別,以及如何解釋善惡相混的中品之人彼此差別,王充並沒有正面探討。結合《論衡》中《率性篇》、《自然篇》的“氣論”,可知其原因是:“氣有厚泊,故性有善惡也。”“氣有少多,故性有賢愚”,“天地為爐,造化為工,察氣不一,安能皆賢?”這些思想可能都是後來宋儒“氣質之性”的理論來源。但《論衡》中始終沒有正面闡述上中下三品中各自的“性”“情”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