跡江湖而心稷契:杜甫的詩裡有什麼樣的遠方?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杜牧的“春風十裡”,到底是在說誰呀?
無論處於廟堂還是遠走江湖,他都懷揣“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自始至終地關註社會現實,關懷民族命運,關心蒼生社稷,他就是唐代詩人杜甫。
杜甫
杜甫(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生於鞏縣,晉朝名將杜預之後,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奉儒守素的傢庭文化傳統造就瞭他一生的“稷契”襟懷。
“稷契”即稷和契的合稱,稷是後稷,傳說他在舜時教人稼穡;契,傳說是舜時掌管民治的大臣,二人皆為唐虞時代的賢臣。《孟子?離婁下》:“孟子曰:‘禹、稷、顏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饑者,由己饑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這種人溺己溺,人饑己饑的思想,其實也就是儒傢民胞物與、推己及人的心懷,我們在杜甫的詩文中也常常能感受得到。
如《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入門聞號啕,幼子餓已卒。吾寧舍一哀,裡巷亦嗚咽。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豈知秋禾登,貧窶有倉卒。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撫跡猶酸辛,平人固騷屑。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遭遇中年喪子的人生劇痛,痛定思痛後,詩人仍能將惦念和憂慮推己及人,“生常免租稅,名不隸征伐”“默思失業徒,因念遠戍卒”,這份襟懷著實讓很多人自愧弗如。南宋張戒《歲寒堂詩話》有雲:“方幼子餓死之時,尚以‘常免租稅’‘不隸征伐’為幸,而‘思失業徒’,‘念遠戍卒’至於‘憂端齊終南’,此豈嘲風詠月者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