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愈六次落榜背後:古文主張讓駢文愛好者不快
文章分類:唐朝
說到韓愈,幾乎無人不知:唐宋散文八大傢之首!可就是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文壇領袖,科舉卻六次落榜,最終也沒能考中“博學鴻詞科”。
“公卷”延譽“通榜”推薦
唐貞元二年公元786年)秋,19歲的韓愈赴長安投奔族兄韓弇。不巧的是,就在韓愈快到長安時,唐德宗命河中節度使渾瑊與吐蕃締結盟約,韓弇以殿中侍禦史為判官前往河中。
當時的科舉,能否中第並不完全取決於試卷的水平,名人的“公卷”延譽和“通榜”推薦至關重要。科考之前,考生要把自己平日所作的詩文呈給朝中碩學名儒傳閱評判,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影響,這就是“公卷”延譽。碩學名儒根據自己對考生詩文的評判,向主考官推薦一個預選榜,這就是“通榜”推薦。科舉的試卷並不糊名,由主試者決定取舍。通常,主考官根據“通榜”推薦和考生臨場試卷,綜合決定名次高下。考生如果沒有得力名人的“公卷”“通榜”,僅憑試卷水平是很難中第的。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人要想成功,不僅自己要行,還得有人說你行,而且說你行的人得行。
韓愈要想找到為自己“公卷”延譽的名人,隻有通過族兄韓弇這一條路。但當時韓弇重任在身,找關系為韓愈“公卷”延譽隻能等到回長安以後。韓愈到長安不久,便傳來吐蕃劫盟的消息,除渾瑊一人逃脫外,其餘一千多人全部被吐蕃所擒,韓弇更是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