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九六年的李鴻章:舉國皆欲殺,吾意獨憐才
訪美歸來的浩嘆
在清末政壇上,湘、淮軍出身的政客們都是出名地不服輸,都有一股“屢敗屢戰”的勁頭,這是在和“太平天國”死纏爛打中練就的。曾國藩反復講,再困難的時候也要“挺”住。李鴻章在1896年重溫瞭這說法,稱之為老師的“挺經”。當年,湘軍已經幾次瀕臨絕境,被打到水裡,又爬上瞭岸,最後還反敗為勝。所以……甲午戰敗,《馬關條約》把中國賠得精光,李鴻章還是沒有灰心。
李鴻章已經沒有內力可恃,全靠他的外交手段瞭。英、美、法、德、俄諸列強中,合縱連橫,他最想依靠的是美國。1896年是中美關系的重要年份,這一年,由於李鴻章的訪美,美國舉國談論中國。李鴻章在歷次清朝訪美官員中級別最高,《紐約時報》連篇累牘報道中國事務,改變一貫奉行的“孤立主義”外交,重視中國,積極介入中國事務。以前,美國人認為美洲已經夠大瞭,不必去管外國的事。至於更加遙遠的中國,隻有在喝早茶時,才會想那是一個種茶葉的國度。李鴻章的訪問,掀起輿論。十九世紀中美戰略夥伴關系的建立,要歸功於李鴻章的成功訪美。
“甲午戰爭”後,用中美關系牽制中日、中英、中俄等關系,是一項比較可行的方案。美國的對華政策,對中國最為有利。當時的日本、俄國、德國、法國,甚至英國,都或明或暗地提出瞭分割中國領土的要求,隻有美國強烈反對領土占領。李鴻章訪美後,美國的對華外交政策醞釀成熟。1899年9月,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正式向德、俄、日、英、意、法等國,發出瞭“門戶開放”照會,要求各國“維護中國的領土和主權的完整,……為世界各國捍衛與整個中華帝國平等公正地通商的原則而尋求一種解決方法。”虧得“門戶開放”政策,以及在此原則之上形成的“門羅主義”,才在1900年“義和團”暴亂之後保住中國,沒有被進一步瓜分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