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報國屍裹革 悲劇將軍東漢馬援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漢朝明後陰麗華深受劉秀寵愛是因為貌美嗎?
公元25年劉秀做瞭東漢開國皇帝後,並沒有效法他的老祖宗漢高祖劉邦,“狡兔死,走狗烹”,屠戮開國功臣,而是對他們論功行賞,令其頤養天年。劉秀死後,其四子漢明帝劉莊繼承瞭父親的遺志,繼續推行對功臣的優待政策,不僅從開國元勛中選出瞭號稱“二十八宿”的二十八位功臣,還命人為他們畫像,並放置在洛陽南宮的雲臺閣裡,以示表彰和感念。
出人意料的是,先後任隴西太守、伏波將軍,爵封新息侯,無論戰功、政績還是操守在東漢初都屈指可數的馬援,不但沒有進入雲臺閣中興名臣畫像之列,反而因讒臣陷害,死後蒙受冤誣。對此,當時就有人百思不得其解。據《後漢書》記載,東平王劉蒼看瞭雲臺閣二十八功臣畫像後問漢明帝:“何故不畫伏波將軍像?”明帝笑而不答。明帝的這種態度,可就讓人納悶瞭。
一
出身扶風馬氏傢族的馬援,少有大志,抱負遠大。而為瞭實現自己的遠大抱負,毫無疑問馬援需要一個能夠充分發揮自己才能的平臺。為瞭找到這樣一個平臺,馬援經歷瞭一個由隗囂到公孫述最後再到光武帝的選擇過程。
在戰亂四起的新莽朝末年,馬援開始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王莽失敗後,馬援留在西州,而當時隗囂割據隴右,並招納瞭馬援為將。就當時的形勢而言,公孫述與劉秀先後稱帝,勢力均超過隗囂。在這樣的情況下,隗囂便希望利用馬援與公孫述的友誼(馬援與公孫述本為同鄉,素相善),將其拉攏,以為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