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誤讀的《老子》
文章分類:春秋
你也會想看的:《左傳》的作者左丘明是孔子的徒弟嗎?七條鐵證來證明
常有人說,老子反對孔子所提倡的仁義,因為《老子》第十八章說:
這真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老子說這段話時,生活在社會動蕩而禮崩樂壞的春秋時期,人們不講仁義道德。所以,每當大傢看到一個仁義的例子,就覺得它十分突出而對之贊不絕口,把它用作教育子女的當然教材。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的話,不是老子的主張,隻是他對其身處社會狀況的陳述。
“六親不和,有孝慈”進一步說明那時候的人的狀況。
六親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和夫婦,大傢都同住在傢中。當傢庭和睦的時候,傢人的孝慈行為很是平常,在“親不講禮”的習慣中,子女孝順父母,父母愛惜子女,大傢都不說“謝謝”或者“我很感激”。
然而,當傢庭不和,人們自私自利,為瞭得失而勾心鬥角,每遇有孝慈的行為,就感到特別高興。
仁義、智慧、孝慈和忠貞都是形容道德行為的,但是,根據老子對現實生活的觀察,它們的突出表現,說明瞭大道被廢棄,人性破滅,所以,他剛正地把事實說清瞭,勸世人努力恢復仁義孝慈這些亙古不變的價值,不要虛偽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