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莊子的大智慧
文章分類:戰國
作者:史遇春
《莊子·應帝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雖然,我對莊子“混沌”大義不甚明瞭。但是,就對“混沌”字面意思的粗淺認識,我覺得,自己本身的狀態,就是一種“混沌”。正因為這樣,所以,接下來我對莊子《應帝王》裡面這一段文字的揣測或者解讀,也必然是“混沌”的。
莊子的智慧,是大智慧,是無可比擬的!
讀完上文《莊子·應帝王》的這一段之後,我們必然會陷入一種狀態,這種狀態,也可以叫做“混沌”。
可以說,我們從這短短的文字裡讀出瞭許多;也可以說,看完這一段文字之後,我們一無所知。
這一種感覺,有如在讀詩。但是,這種感覺,又區別於讀詩,因為,詩多是感性的,我們對詩的感知,大多集聚在文學的層面。
再來看莊子的文字,他似乎都是在講童話故事,而這些童話故事裡面,又有太多“理”的意味,基於此,許多人會把莊子其人其文上升到哲學傢和哲學的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