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愛花即欲死?名傢解讀杜甫為何一生創作力驚人
文章分類:唐朝
一年多的草堂生活是杜甫中年以後最為安適的時期
“詩是有聲畫,畫是無聲詩”,自古以來,詩畫相通。畫傢郭睿先生電郵其“少陵《江畔獨步尋花》”,墨彩淋漓,曲盡少陵詩意之妙。杜甫此組詩寫於成都草堂,“不是愛花即欲死”一句說得如此斬絕,是杜甫向讀者表達其寫作的動力。
半輩子讀杜詩,老瞭也總愛想起杜詩,平常與朋友聊天也愛談杜詩,有時躺在床上,一首首杜詩像過電影一樣從眼前閃過,也是一大享受。
杜甫一輩子真是不容易,他經歷瞭唐代由盛轉衰和安史之亂,從少年的英氣勃發到晚年的“貧病老醜”;從“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集賢學士如堵墻,觀我落筆中書堂”到“固知貧病人須棄,能使韋郎跡也疏”,“後生血氣豪,舉動見老醜。窮迫挫曩懷,常如中風走”。人生的酸甜苦辣,世態冷暖涼薄無不備嘗。最後奔走逃難,死於洞庭湖上的小舟之中,其《逃難》一詩表達瞭對亂世人生的最後的感慨:“五十頭白翁,南北逃世難。疏佈纏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四海一塗炭。乾坤萬裡內,莫見容身畔。妻孥復隨我,回首共悲嘆。故國莽丘墟,鄰裡各分散。歸路從此迷,涕盡湘江岸。”千年以下,讀到這些悲苦的詩句還不禁潸然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