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眼睛揉不得沙子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呂佈的兵馬從何而來?
中國歷史上有三次文明的轉折,其一是戰國時代,百傢學說終向儒法沉淀;其二是魏晉時期的文明轉折期,是中華藝術覺醒的肇始;三是“五四”時代,是中華文明由傳統農耕向現代工業文明拐點。
從曹魏建立公元220年)到隋一統天下公元589年)之前,共計368年,史稱魏晉南北朝。這些年間,名士、逸士、隱士們極度自由,精神解放。濃於熱情又靜若止水,或叛逆或癲狂,士的特立獨行之風流和風骨,引導瞭那個時代,影響到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方面。
建安七子孔融,可謂魏晉名士之先河。
孔融,乃孔聖人20世孫,可謂根正苗紅。孔融打小就腦瓜快,而且伶牙俐齒。“四歲讓梨”被寫進瞭三字經,一直傳唱到今天的幼兒園。
《後漢書》上說“融幼有異才”。10歲那年,小孔融隨父親進京城洛陽。當時有位河南尹河南地區一把手)名叫李膺,平日裡深居簡出,告訴門房非當世名士和親朋舊好不見。這個孤傲勁引起瞭小孔融的好奇。孔融徑自上門,自稱是李大人故舊。李膺一看,哪來的這個毛孩子?剛想發火,孔融一字一句的說,“孔子是聖人,老子也是聖人,而且還是師友關系,我是孔子後人,大人是老子後人,怎麼能不是故舊之好呢?”李膺一時無語相對。人群中太中大夫註意這個官職,孔融後來也是這個職位)陳煒,見此道:“小時候聰明,長大就不一定出奇瞭。”話音未落,孔融接茬兒開腔瞭,“聽您這麼說,想必大夫小時候一定很聰明。”在旁邊傻瞭半天的李膺放聲大笑,說:“高明必為偉器。”被稱為高明的孔融也沒辜負自己的聰明腦袋,《後漢書》如此評價——“性好學,博涉多該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