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碑文稱引《論語》典故考論
內容提要:蔡邕碑文稱引《論語》典故頗多,在稱引時格外註重對《論語》中富有文學色彩事象的吸納。稱引形式多樣且富於變化,常見的有摘句型、緊縮型、密集型、整合型四種形式。同時,碑文中稱引的《論語》典故在經義選擇上也相對自由。東漢中期以前,漢代士人著述中對《論語》典故的稱引較為少見,東漢中期開始增多,東漢後期臻於鼎盛。《論語》典故稱引的興盛與《論語》在當時的經學地位上升密切相關。
關 鍵 詞:蔡邕/碑文/《論語》/經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國傢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易代之際文學思想研究”(14ZDB073)、國傢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蔡邕與東漢後期的經學與文學思想研究”(14FZW006)、廣州市教育局創新團隊項目“文學經典與文學教育研究”(13C0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德波,廣州大學人文學院、文學思想研究中心副教授。
蔡邕為東漢後期曠世逸才,著述頗豐。其所著之文“銘墓居其半,曰碑,曰銘,曰神誥,曰哀贊,其實一也”。[1]對蔡邕所作碑文,劉勰《文心雕龍·誄碑》贊道:“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2]蔡邕碑文之成就與其對經學典故之稱引密切相關。劉師培在論及漢代各傢文章與經子關系時寫道:“欲撢各傢文學之淵源,仍須推本於經。漢人之文,能融化經書以為己用。如蔡伯喈之碑銘無不化實為空,運實於空,實敘處亦以形容詞出,與後人徒恃‘崢嶸’、‘崔巍’等連詞者迥異。此蓋得諸《詩》、《書》,如《堯典》首二段虛實合用,表象之辭甚多。漢人有韻之文皆用此法,而伯喈尤為擅長。”[3]《論語》在漢代地位遠遜於《五經》,然蔡邕碑文稱引《論語》典故頻率頗高,不在《五經》之下。考察蔡邕碑文中《論語》典故的稱引,可管窺漢代經學對文學之沾溉,有助於認識《論語》在漢代經學地位的升降及其對當時士人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