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到此一遊”狂人?白居易和元稹每到一處驛館,都要在墻上找對方的題詩
文章分類:唐朝
為瞭便於傳遞政令和輸送物資,唐宋兩代逐漸形成瞭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並在沿途設置瞭大量為過往官員、使臣甚至普通行人提供飲食、住宿或交通工具的驛館亭舍。古人在覲省、應舉、赴選、就任、戍邊、遊幕、流寓等時候,大多需要利用這些場所。在寄居憩息時,文士們或登高賦詩,或倚聲填詞,留下眾多流傳千古的名篇佳作。借用陸遊的詩句來說,正可謂“君詩妙處吾能識,正在山程水驛中”(《題廬陵蕭彥毓秀才詩卷後》)。
▲驛站是發生故事的地方
遠離親友而飄零在外,勢必讓人觸景生情。驛館亭舍恰好提供瞭一個獨特的空間,讓文思得以盡情馳騁
在漫長的行旅生涯中,最能觸動詩情的莫過於各地不同的節物風光。宋之問在遭受流放時行經破敗的驛站,由此慨嘆“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題大庾嶺北驛》);杜甫在顛沛流離中意外發現“叢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的景致,恰在“臨池好驛亭”的附近(《秦州雜詩》其九);孟郊在趕赴洛陽途中描摹的“水竹色相洗,碧花動軒楹”,正是“我來招隱亭”時的即目所見(《旅次洛城東水亭》);秦觀在孤獨愁悶中哀嘆“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則是“此恨無重數”的情感投射(《踏莎行·郴州旅舍》);陸遊由衷稱賞“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梅花,同樣傲然綻放於“驛外斷橋邊”(《卜算子·詠梅》);而楊萬裡不經意間體驗到的“子規一夜啼到曉,更待溪聲始不眠”,盡管發生在“破驛荒村山路邊”(《宿三裡店溪聲聒睡終夕》),卻別有一番新鮮活潑的意味。無論是安逸欣然,還是落拓失意,抑或是抑鬱不平,各種紛至沓來的微妙情緒,都能從自然風物中尋覓到最好的紓解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