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孫權與張昭之間的相處
文章分類:孫吳
你也會想看的:孫策最依賴的四大謀主,沒有周瑜 ,第一媲美諸葛亮
《三國演義》中的張昭,給人的印象無非就是:目光短淺、為人可笑,十足的一個小醜。有網民曾經辛辣地說過:孫權是不是沒腦子啊?張昭這種貨色也給他那麼高的地位,看來東吳也不過如此,怪不得所有人都吵不過一個諸葛亮,呵呵~~~
當然,這僅僅也是隻讀過《三國演義》的人所唯一能夠發表出來的感概,而讀過《三國志》等歷史書籍的人們可能看法就有所不同瞭——歷史上的張昭當然不會這麼“簡單”。
對於張昭與孫權的相處關系,稍微看過一點兒歷史的人都不難知道:他們之間經常發生沖突。

“(孫權與張昭)君臣沖突最嚴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臣吳,孫權大喜,遣使大加封賞。張昭等認為其降有詐,諫阻孫權。孫權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說:“吳國之士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張昭淚流滿面,重念太後、孫策遺詔顧命之言,據理力爭。孫權當時雖“擲刀致地,與昭對泣”,但仍拒諫不納。張昭稱疾不朝。孫權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門”。張昭更為氣憤,便從裡面也以土封門,表示決不再出。不久,公孫淵殺吳使。事實證明張昭判斷準確,孫權後悔不納張昭之言,故“數慰謝昭”。張昭不出,孫權“過其門呼昭”。張昭辭以疾篤。孫權放大火燒其門逼他出來,張昭仍不出,孫權急忙救火,久候門外。張昭終被兒子扶出,權載以還宮,深自克責。”(本文段摘自《三國地圖》,屬於《三國志·張昭傳》的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