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漢朝歷史上的外交雙子星座:張騫和蘇武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都是有能耐的人,可為什麼不是蕭何,而是地痞劉邦?
漢武帝勵精圖治,“疇咨海內,舉其俊茂,與之立功”,於是“群士慕向,異人並出”,形成瞭歷史上引人註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觀,史稱“漢之得人,於茲為盛”。在漢武帝時代的英雄譜中,張騫和蘇武的姓名位於前列,誠如班固所說:“奉使則張騫、蘇武”,他們不辱使命,譜寫瞭全新的外交詩篇。
建元二年(前139),張騫受命率眾100餘人,出使大月氏。當時漢武帝聽說大月氏有報復匈奴之志,於是遣使前往,希望能夠形成合力夾擊匈奴的軍事聯盟。張騫西行途中遭遇匈奴人,被長期拘禁,10年左右才得以逃脫。他繼續履行使命,西越蔥嶺,行至大宛,抵達已經定居在今烏茲別克斯坦阿姆河北岸的大月氏。然而大月氏因新居地富饒平安,無意東向與匈奴進行復仇戰爭。張騫隻得東返,在歸途中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一年多,乘匈奴內亂,方於元朔三年(前126)回到長安。張騫出行時隨從百餘人,13年後,隻有兩人得以生還。他親身行歷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諸國,又對附近五六個大國的國情細心調查瞭解,回長安後將有關信息向漢武帝作瞭匯報。張騫的西域之行,以前後13年的艱難困苦為代價,使中原人得到瞭前所未聞的豐富的關於西域的知識,同時使漢王朝的聲威和漢文化的影響傳播到瞭當時中原人世界觀中的西極之地。雖然不能說在張騫之前中土與西域沒有交往,然而他作為以中原大一統王朝官方使者的身份開拓域外交通通路的第一人,對於中西交通發展的功績,確實有“鑿空”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