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三國史(11):短暫的王允政府
文章分類:東漢
首篇請跳轉:劍橋三國史01):緒論
董卓雖然已死,但人們對於他的仇恨卻沒有迅速消失。憤怒的長安市民們將董卓肥胖的屍體拋棄在鬧市並插上燈芯以點燃,由此而制作瞭這麼一盞恐怖的人體蠟燭。董卓的親人,包括他九十歲的母親和十五歲不到的孫女,都被政府軍所殺害。事後袁隗的學生和部下為瞭替自己的老師、長官報仇,也同樣將董卓傢人的屍體一一焚毀。其餘阿附董卓的官僚,也大多被審判處死,一時間親董一派在長安幾乎被清洗殆盡,一個由王允和並州軍事集團聯合執掌權的新政府就此誕生瞭盡管籍貫為並州,但王允本人之前與丁原、呂佈等人均無聯系,所以不能被算作是並州軍事集團成員)。
比較令人可惜的是蔡邕很不幸地替董卓殉瞭葬,原因竟然隻是他對董卓的死亡發表瞭一些文學傢特有的同情。王允不顧眾人反對而下令處死蔡邕,而盡管最後時刻他有想更改決定,但蔡邕本人卻已經死亡。王允的這一行為充分暴露瞭他自身的一些缺陷:剛愎自用、追求暴力、優柔寡斷。盡管這些缺陷有幫助他成為一個著名的人物,但不久後他便要為此而付出沉重的代價。
董卓雖然已經死亡,但涼州軍事集團本身卻沒有受到太多影響,尤其是董卓生前在長安與洛陽之間部署瞭三大軍團和一些小股軍隊以防范袁紹等人事實證明這基本是多餘的,因為袁紹根本就不敢西進),人數多達十餘萬,如何正確處置這些人成為瞭王允面前最大的問題。勸降,王允害怕自己無力控制他們;清洗,王允和並州的軍隊又不具備這個能力——無法統計呂佈等人掌握的武裝力量究竟有多少,但最多不過上萬。想要以這點兵力收拾掉十幾萬的涼州軍隊,這個可能性幾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