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傳》背後的故事(3)
與大多數名人傳記的寫作手法類似,馮至在為杜甫作傳的時候,也是采取“刨樹根”的方法,先扒清傳記主人公的祖宗八代甚至之前的歷史,再按脈絡追蹤到傳記的主人公,然後再按時間先後順序敘述傳記主人公跌宕起伏的一生。
《杜甫傳》的前兩章寫的是杜甫的“傢世與出身”和“童年”。如果不是按序號排列,本篇文章的標題應為《杜預、杜審言與杜甫》或《老杜傢的傢史》等。馮至在寫杜甫的傢世時,寫到瞭兩個關鍵人物——杜預和杜審言。前者是杜甫的先祖,後者是杜甫的爺爺。據史料記載,杜預是西晉時期著名的政治傢、軍事傢和學者,曾經擔任過曹魏政權的尚書郎、安西軍司和司隸校尉等,其官職最高時大致相當於現在的總檢察長。杜預在滅吳統一戰爭中功勛卓著,有“杜武庫”之稱謂。就是這樣一位武將,在滅吳功成之後,“耽思經籍,博學多通,多有建樹”,為後人留下瞭《春秋左氏經傳集解》及《春秋釋例》等著作。民間傳說他是一位既能進入文廟又能進入武廟的文武雙全之人。
馮至先生在《杜甫傳》裡寫道:“杜甫是晉代名將杜預的第13代孫。”而杜甫也常常把杜預視為心中的英雄和引以為自豪的先祖。其祖父杜審言是少年杜甫的文學啟蒙人,也是傳承淵源傢學的“上線”和“源頭活水”。據考證,杜審言原來居住在湖北襄陽。後隨其做縣令的父親遷至河南鞏義。在gtang/">唐高宗咸亨元年,杜審言登進士第。他為人高傲,自認才能過人。曾經吹牛說,他的文章超過屈原、宋玉,書法超過王羲之。他這樣自負傲慢,好吹大氣,還能不遭人嫉妒?後來果然“因事獲罪”,被降職為吉州司戶參軍。但是,在唐詩發展的歷史上,提起這位杜老先生,還真有記載,他老人傢確實有一些驕傲資本,在初唐的文壇上,杜審言也算個人物,為當時五言律詩的形成當瞭一回“帶頭大哥”。他年輕時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並稱為“文章四友”,後來有40多首詩流傳下來。當代很多古典文學專傢認為,杜甫在詩歌創作中所表現出來的思想內核、藝術特征,一定程度上受到瞭其祖父杜審言的影響,這種影響很大一部分來自於傢風、傢學以及詩歌傢法傳承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