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四原則道傢經商治國原來是這麼回事兒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漢武帝為何竟將自己孩子的母親全部處死?
司馬遷資料圖
學術界似乎有一種觀點,認為中國古代是一個重農抑商的國傢,其實不全面。春秋戰國時代到漢朝,中國的商業已經非常繁榮,而且商人成為瞭一個橫跨政治商業的非常有權力的階層,其代表多是道傢人物,如范蠡等人。司馬遷對道傢經商治國的經驗進行瞭理論提煉,提出“善者因之,其次利導之,其次教誨之,其次整齊之,最下者與之爭”的命題。從這個命題出發,可以歸納出國傢治理經濟的四個原則:順其自然,因勢利導,教而育之,整而齊之。這與當前的新古典經濟學派、供給學派是不謀而合,而且更為系統。
對於司馬遷經濟思想的研究,主要在於對《史記·貨殖列傳》相關內容的研究。李埏認為:“春秋戰國是商人階級的成長階段,漢興之後是商人階級的長成階段;中國古代商人階級的產生決定於工農業生產的大發展,並最終決定於鐵器的發明與應用引起的生產工具的大革命;中國古代的商人階級依《貨殖列傳》主要應包括專事商品交換、兼營商品生產與交換、從事服務性行業及經營借貸等四類與商品有關的群體。”《史記·貨殖列傳》反映瞭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歷史時代。這個時代始於公元前5世紀春秋時期,止於公元前2世紀末漢武帝元鼎年間,歷時四百載。這個時代是中國封建社會商品經濟發展的一個高峰,而西漢文景時期則是高峰之巔。至漢武帝時,由於政府實施瞭打擊商賈的政策,致使鹽鐵等商品的生產和流通逐漸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