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以死相逼獲此帖,並視之為“天下第一”
文章分類:北宋
繼寫完“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不久後,“書聖”王羲之辭官歸隱,但仍心系國事。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八月,征西大將軍桓溫摧破羌敵,一舉收復舊京洛陽。捷報傳來,王羲之精神振奮,縱筆寫下草書《破羌帖》。
《破羌帖》,9行,81字,因帖中第三行有《王略始及舊都》一語,又稱《王略帖》,另有《桓公至洛帖》《桓公破羌帖》之稱。刻本見於《絳帖》《澄清堂帖》《寶晉齋法帖》《二王帖》《戲鴻堂帖》《玉煙堂帖》等。此帖結字峻美,氣息沖和,流暢自然,筆畫精略而形態俱存,可謂筆意入神,窮極變化。
有一次,宋代書法傢米芾在真州拜謁宰相蔡攸。當時乘坐在舟上,大傢相談甚歡。蔡攸於是拿出王羲之《破羌帖》欣賞,米芾一見,如獲至寶,要求以自己的藏畫作交換,對方不肯。情急之下,米芾以死相逼:“若不見從,某即投此江死矣!”蔡攸不得已,便給帖於米芾。
收藏王羲之《破羌帖》、王獻之《十二月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後,米芾欣喜若狂,將書齋取名為寶晉齋,並盛贊:“一日不書,便覺思澀,想古人未嘗片時廢書也。因思蘇之才《桓公至洛帖》,字明意殊有工,為天下法書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