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的早年
傢世、青少年時期
司馬遷②,字子長③。漢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④,生於左馮翊夏陽縣的一個農村今陜西韓城縣南芝川鎮)。這個地方,東臨奔騰怒吼的黃河,北有橫跨黃河的龍門山。
司馬遷出身於中下層官吏傢庭。高祖司馬昌,當秦始皇時,作主鐵官。曾祖司馬無澤,在漢初作長安的一個“市長”。祖司馬喜,沒有作官,而有第九等爵位,為五大夫。他的傢庭在漢文帝時可能是所謂“中人之傢”,以農業、畜牧致富,因而能夠出粟買爵。司馬遷說自己“耕牧河山之陽”,不一定就是親自參加耕牧。
父司馬談,在漢武帝建元年間公元前140—前135年)作瞭太史令,通稱太史公。這是史官,漢武帝新恢復的一種古官。官位不高,職權不大,主官天時星歷、祭祀禮儀、搜羅並保管典籍文獻。這是史官的傳統。
史官掌握文化知識,是歷史上出現最早的一種官。從殷周到春秋戰國,史官的職權、地位逐漸降低,但他們的政治地位從來沒有改變。他們的職掌,歷代相傳,最重要的是為王傢記言記事。在殷周時代,他們記錄的是王室的言和事。在春秋戰國時代,他們記錄的范圍擴大到各國統治者及其卿大夫的言和事。但到武帝時,太史令並沒有這項職掌,司馬談自覺地按照古代史官傳統,準備要為新興的封建統治階級記言記事。他在大約三十年公元前140~前111年)的太史令職守上,在“百年之間,天下遺文古事靡不畢集太史公”的便利條件下,不僅有論述歷史的志願和計劃,而且很可能已開始瞭部分的撰述工作。司馬談到長安作官以後,司馬遷自然地隨著父親到長安,有瞭更多的學習機會。司馬遷自說“年十歲則誦古文”,當是到瞭長安以後的事情。所謂“古文”,就是用古代文字寫的典籍。漢初傳習的古書,許多是用漢代通俗應用的隸書即所謂“今文”寫的,也有先秦保存下來的,用古文寫的。司馬遷十歲時所誦的“古文”,就是指某些用古文寫的書,不是專指某一種書。由此可見,司馬遷很早就有古文的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