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不能不為五鬥米折腰”,陶淵明撒瞭一個大謊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司馬道子,晉簡文帝司馬昱第七子,一生都做瞭什麼事?
古人心中,如果官場黑暗,隱居是不同流合污的最好方式,也是凸顯個人高風亮節的時候。說到這裡就不能忽視一個人,也是後世無數文人學者官員所推崇的一個人,他就是陶淵明。他用寥寥幾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就勾勒出一幅與世無爭、恬謐地人間樂園。可是,陶淵明隻是個很平常的人,而那句“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隻是他用來遮蓋事實的幌子。
陶淵明生於東晉官宦世傢,但傢族到他的手中早已破落。恰巧當時的東晉王朝政局動蕩,先是桓玄篡位,接著劉裕等一批軍官光復瞭東晉,最後劉裕奪瞭東晉的江山。正是如此的環境,陶淵明一生三仕三隱,早年做過吏,後來經叔父的介紹,他做瞭八十多天的彭澤縣令,因不滿都郵的敲砸而棄官。那麼為什麼陶淵明會選擇做官呢?
這要牽涉一個經濟問題。陶淵明在《歸去來兮辭》中曾提到,“餘傢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親故多勸餘為長吏。”也就是說他傢庭貧寒,生活拮據,親朋好友勸他出來做官。而陶淵明是什麼態度呢?《宋書》上說的很清楚,“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他借用孔子學生的典故,很直率的說自己想當個縣令,籌點建設傢園的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