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要揮淚斬馬謖?一千八百年之後,馬雲告訴你真正原因!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關羽成瞭伏魔大帝,趙雲趙子龍死後被封為什麼神?
蜀漢建炎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席卷雍涼三郡,一片形勢大好。可是在關鍵要地街亭的防守上,諸葛亮卻不用宿將魏延、吳懿,而將參謀出身的馬謖委以重任。
結果馬謖隻知道沿襲兵法“置死地而後生”,上山紮營,卻被魏將張郃截斷水源,被迫與五萬魏軍步騎大戰慘敗,上萬精兵隻逃回千餘人。諸葛亮主力十萬大軍因此進退失據,被迫撤軍,這次轟轟烈烈、同時也是機會最好的北伐,就此失敗。
對馬謖的處置上,多數大臣都認為馬謖既然已經誠心悔悟,理應給他一個戴罪立功的機會,諸葛亮卻不顧兩人私交,堅決要將馬謖處死。對此決定,就連諸葛亮後來的接班人蔣琬都竭力反對而無果。
那十分推崇諸葛亮的後世史傢習鑿齒,也對此事不以為然,認為蜀漢僻陋一方,人才匱乏遠難比曹魏,還殺戮馬謖這樣的俊傑,實在不是智者所為,難怪諸葛亮北伐無功,不能成就大事。
【習鑿齒曰:諸葛亮之不能兼上國也,豈不宜哉!夫晉人規林父之後濟,故廢法而收功;楚成闇得臣之益己,故殺之以重敗。今蜀僻陋一方,才少上國,而殺其俊傑,退收駑下之用,明法勝才,不師三敗之道,將以成業,不亦難乎!且先主誡謖之不可大用,豈不謂其非才也?亮受誡而不獲奉承,明謖之難廢也。為天下宰匠,欲大收物之力,而不量才節任,隨器付業;知之大過,則違明主之誡,裁之失中,即殺有益之人,難乎其可與言智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