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秘史:多爾袞為什麼不做皇帝?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詩文直追李杜 卻以經濟名世:魏源其實是位大詩人
愛新覺羅·多爾袞公元1612-1650年),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代著名的軍事傢、政治傢。少年時多次隨兄出征蒙古與明朝,因屢建功勛16歲而獲“墨爾根代青貝勒”滿語“聰明王”)之號,成為正白旗旗主與兄阿濟格分別持有正白旗15個牛錄,阿濟格年長為旗主,因阿濟格代多鐸說親,被廢旗主,多爾袞繼而成為正白旗旗主)。其兄皇太極死後,多爾袞和濟爾哈朗以輔政王身份輔佐皇太極第九子福臨即帝位,並於第二年以攝政王身份率八旗軍入關。他是確立清初政權及清廷各項政策的最重要的決策者,加封至“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1650年)冬死於塞北狩獵途中,追尊為成宗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追論其生前謀逆罪,被削爵。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復還睿親王封號,追謚忠,配享於太廟。
為什麼多爾袞不自己做皇帝呢?
①努爾哈赤有遺詔,規定皇位的繼承要滿洲貴族來討論。當時主要有七個人的意見舉足輕重:四個親王,就是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豪格;還有三位郡王,就是阿濟格,多鐸和阿達禮。當時,最有希望奪得大位的是肅親王豪格和睿親王多爾袞。八旗甲胄從實力對比看,豪格有正黃、鑲黃和正藍三旗的支持,多爾袞有正白、鑲白兩旗的支持。那麼,其餘三旗——代善父子掌管的正紅和鑲紅兩旗、濟爾哈朗掌管的鑲藍旗的意見就至關重要。但代善卻不明確表態。相持不下之時濟爾哈朗,提出一個折衷方案:讓既是皇子、又不是豪格的福臨繼位。多爾袞權衡利弊:如果自己強行繼位,勢必引起兩白旗與兩黃旗的火並,其後果可能是兩敗俱傷;讓豪格登極,自己既不甘心,還怕遭到豪格報復;而讓年幼的福臨繼位,則可收到一石三鳥之利——打擊豪格,自己攝政,避免內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