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教授劉超:道德認知腦機制研究的探索者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高清大圖版),珍藏!
有這麼一個年輕的學者,他曾經學習的是計算機科學,可在研究生階段卻中途改道,選擇做一名心理學者。最終,他找到計算機科學與心理學的結合點,在認知神經科學這一交叉領域不斷作出成果。他就是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部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傢重點實驗室教授劉超。
近年來,劉超屢次獲得國傢社科重大、國傢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課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等多方面的資助,在道德認知的腦機制研究方面奮力創新,不斷獲得新成果。2015年,他還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如今,在腦科學的研究道路上,劉超正在大步前進。
多學科交叉背景的心理學研究者
1997年,劉超考入武漢工業學院現武漢輕工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如果沒有意外,和大多數同專業的同學一樣,他很可能在畢業後成為一名電腦工程師、程序員,終身和代碼為伍。但最終他卻選擇另辟蹊徑,叩開瞭心理學與腦科學的大門。
“其實也是興趣的不斷深入,在大學階段的學習過程中,我對什麼是機器智能非常感興趣,而如果我們對人的智能是怎麼來的都不清楚,又何談機器的智能呢?”劉超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懷著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探索,在大三那年,劉超決定報考中科院心理所的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