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隔江而治”與“隔海而治”戰略
文章分類:中華民國
你也會想看的:傅斯年憑什麼能搬倒民國行政院長孔祥熙後,又搬倒瞭宋子文?
抽空去讀瞭一本蔣經國自述,每晚都要翻上幾頁,不料無意間在書中讀到瞭蔣介石1949年1月21日下野的真諦。
淮海戰役時,蔣介石寄希望於杜聿明部隊能夠突圍出來,增強江南的蔣軍實力。蔣經國記載:1月19日得悉“杜聿明部隊自本月10日徐蚌會戰敗退後,隻餘三萬人,自陳官莊西南方面突圍,亦被共軍消滅。自黃河以南地區,國共兵力懸殊,勢難逆轉。父親……認為於此時引退,可無遺憾。於是下最後之決心”。三大戰役中,蔣介石嫡系損失殆盡,展望戰局,像拿破侖滑鐵盧一樣,損兵折將,無力逆轉,才決定引退。21日中午,蔣介石約宴中樞五院院長,下午2時約談中央常委,宣佈引退。在座嫡系莫不聲淚俱下,高級將領聞訊痛哭失聲。此時,李宗仁希圖在美國支援下與共產黨談判實現“隔江而治”。蔣介石認為和談斷然不可能成功,“隔江而治”斷然不能實現,遂決定不得已而求其次,實現“隔海而治”。他采取三項措施,一是緊急將上海兩個銀行的金銀外匯運往廈門、臺灣;二是將美國援助的武器裝備加強臺灣;三是派愛將陳誠代替孫立人臺灣防衛總司令)全權全力經營臺灣。李宗仁在南京執政捉襟見肘,沒有錢花,任何事情都辦不成,要求老蔣把從國庫運走的錢再運回來,以支撐危局。3月22日,蔣經國記述:“李宗仁發動部分立法委員,要求政府將所存臺、廈現金運回,期作半年之用,用完瞭事。此種卑劣陰謀,不惜斷送國脈民命,且以之資共以為快也,可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