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為何七擒七縱孟獲?不隻為人心,更要得兵士
文章分類:蜀漢
你也會想看的:劉備托孤的話: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很多人理解錯瞭
導語 三國亂世,群雄並立,戰火不斷。鼎食者智謀天下,行伍者浴血沙場,佈衣者命如草芥。《講武堂》與三國沙盤戰略遊戲《率土之濱》聯合推出三國系列軍史科普文章,解讀三國亂世背後的戰爭密碼。
在三國時期,如果你被征兵瞭,但你作為名臣大將的手下,又不想去當兵,會發生什麼事情呢?這當然要看你在哪個國傢。如果你在魏國,又恰巧犯在一名叫楊沛的官員手裡,那麼你的下場很可能是——腿打折。這當然不是危言聳聽,因為在《三國志.魏書》裡面就真實記錄瞭楊沛在長杜令任上,對於逃避兵役的曹洪賓客,“先撾斷其腿,遂殺之。”
從上面這個頗有點血腥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出三國時期整個國傢機器完全是為瞭建軍作戰而服務的。那麼,各國是如何建立並養活一支軍隊呢?
兵從何處來?
我們現在都說,三國時期是群雄割據,用更現代一點的說法,那叫做“軍閥混戰”。在東漢末年,全國的土地大都集中在以外戚豪強和宦官集團為代表的大地主手中,失去土地的農民不得不進入豪強地主建立的私人田莊,成為與西方中世紀“農奴”類似的附庸,稱作“徒附”,豪強則從中選出精壯之士,進行武裝,組成保護地主的土地與私產的 “部曲”,這些“部曲”也是可以繼承的私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