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吳三桂的造反聲勢浩大,卻走向瞭滅亡?
文章分類:清朝
你也會想看的:順治皇帝圓寂在湖南安化?
清廷入關後需要對付農民軍和南明流亡朝廷,而吸納瞭一部分明朝降兵降將作為打手。當然,這也為之後的三藩之亂埋下瞭禍根。清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作出撤藩的決定。吳三桂於同年11月在雲南起兵,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之後,他自雲、貴北上,幾乎占領湖南全境,進而占據四川。頓時,福建、廣東、廣西、陜西、湖北等地都有人相應。
相反吳三桂的對手,滿清的軍隊經歷瞭20餘年的和平,早已失去瞭往日勇猛征戰的能力。可是令人不解的是,面對一片形式大好的吳三桂卻一步步的走向瞭滅亡。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是戰略失誤。按照中國“四角四邊一中原”的地形戰略劃分,湖南的地理戰略意義遠不及湖北重要。如果占領湖北,再順水東下,清廷的財賦重地江南地區就成瞭吳三桂囊中之物。這也是南朝數代屢屢受到荊襄之地威脅的原因。可是他僅占領湖南後,就沿江佈防,不敢再向北進。恰巧康熙看出瞭佈防破綻,立即調整部署,將叛軍牢牢釘死在湖南境內。雖然吳三桂的戰術能力十分高超,卻一直無法打開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