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的傳承:層層遞進的道德之路
近日,在微博上一組名為《人情債的博弈:為何會有“孔融讓梨”》原創漫畫受到熱捧轉發,這組漫畫共有24幅圖,以簡筆畫的形式勾勒出人物進行解說,將傢喻戶曉的“孔融讓梨”做瞭新解。孔融被放在博弈論中的人情交往的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梨的行為也被描繪成雙方用心良苦的算計。此微博受到不少網友高度關註,引發廣泛爭議,從而形成瞭強勁的輿論場。
實際上關於“孔融讓梨我不讓”爭論風波3年前也曾爆發過。2012年上海一小學生在語文考試中回答“孔融讓梨當中,如果你是孔融,你會怎麼做?”題目時,稱“我不會讓梨”,被老師判定為錯。此舉一石激起千層浪,新華網、人民網、中青報等多傢主流媒體紛紛發表評論,參與此次討論當中。孔融讓梨行為本身是否合乎現代禮儀良俗一直都是當下爭論的焦點。
言語不詳的《後漢書》:撲朔迷離的勾勒起點孔融讓梨的故事在漫長中國古代歷史上可謂是傢喻戶曉,我們非常熟悉這樣一個版本的故事,津津樂道於其中彰顯的謙讓孝悌之意,並能對於故事的細節似乎都能言之一二:“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某月某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臺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其中小小的孔融陣地有聲地回答“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言簡意賅極為形象傳神,一直被公眾引以為美談。這段引文常常被歸於南北朝劉宋宗室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其說法流傳甚廣,以至於類似新華網、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在解釋“孔融讓梨”此典故之時都加以註解引用。可惜的是當下如果細心查閱《世說新語》,卻隻能疑惑的一無所獲。何況其中原文曝出“融七歲時”之說與正史記載相沖突,語言風格上更疑似為後人牽強附會之作。這就讓故事起源本身顯得更加撲朔迷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