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靈帝賣官與四出五銖錢
文章分類:東漢
秦朝滅亡後,漢高祖劉邦定下瞭“漢承秦制”的基本國策。西漢初期,百廢待興,錢制仍然使用秦朝的半兩錢。但由於當時民間私鑄較多,市面上出現瞭重僅一克的莢錢,還有一些投機商將秦制半兩用剪刀剪下一圈,用剪下的銅再鑄造半兩,導致貨幣貶值,嚴重地沖擊瞭社會經濟。據說當時呂後發現這一情況後,建議劉幫推行幣制改革,將鑄造權收歸中央所有。為防止剪邊,在方孔圓錢的基礎上,增加瞭圍邊,定計重單位五銖(約3.33克)為錢幣的重量。“銖”是當時的一種計量單位,一兩的二十四分之一為一銖。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劉徹進行第四次幣制改革,正式頻佈瞭“廢三銖錢,改鑄五銖錢”的詔令。漢代的專用貨幣五銖錢從此誕生。五銖錢是秦漢貨幣史上的一大轉折,實現瞭西漢政權中央對貨幣鑄造權的集中統一。
西漢五銖錢鑄造精良,形制規整,造型美觀,外圓內方,錢郭突出。雖存世較多,但仍受泉幣收藏者愛好者的喜愛。王莽篡權後,禁止鑄造五銖錢,實行瞭一系列的幣制改革,推行新幣,導致大量漢五銖錢被集中銷毀。到瞭東漢建武十六年,光武帝劉秀重新推行五銖錢制,即東漢五銖。建武以後各朝五銖錢比西漢各朝五銖錢輕薄,錢徑多在2.5厘米,重3.4—3.4克,厚約0.1厘米,一般為3克,外郭較窄。“五銖”二字寬肥圓柔,筆劃較粗且淺,面文“五”字中間交筆彎曲。“銖”字的金字偏旁呈三角形,比西漢五銖金字旁大,“金”字四點較長,“朱”字頭圓折,中間直筆,兩端較細。制作精致,文字書體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