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散曲小令的意象根源
文章分類:元朝
馬致遠散曲小令的意象根源
----兼論元代文人的無奈及意外收獲
郭翔臣(子翊)作
元代散曲傢馬致遠的【越調.天凈沙】秋思被評論為“百代秋思之祖”是絲毫不為過的。
該首小令寫出瞭一個遠離傢鄉的孤苦遊子在深秋的傍晚的心境和心理感受。
馬致遠的基本情況
職業:雜劇作傢
簡介:馬致遠(約1250—1321以後),字千裡,號東籬,漢族,元大都今北京)人。
《雙調.天凈沙·秋思》是元曲作傢馬致遠創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種景物並置,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圖,讓天涯遊子騎著一匹瘦馬,出現在一派淒涼的背景上,從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調,它抒發瞭一個飄零天涯的遊子,在秋天思念故鄉、倦於漂泊的淒苦愁楚之情。
這支小令句法別致,前三句全由名詞性詞組構成,一共列出九種景物,言簡而意豐。全曲僅五句二十八字,語言極為凝練卻容量巨大,意蘊深遠,結構精巧,頓挫有致。
馬致遠少年時也曾熱衷功名,但由於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註定為鬱鬱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有一個文學評論傢斷言:“文學作品都是作傢的自敘傳。”對這一斷言是否過於絕對我們姑且不論,但用來觀照這首小令卻是非常恰切的。曲中的“枯藤”、“老樹”、“昏鴉”等意象,在馬致遠這些失意文人的眼中,本來就是一些易於讓人愁思一觸即發的秋色,加之時值黃昏,天涯孤客行在旅途,不能不由眼前這種滿目清瑟之景想到他一生仕途的失意和漂泊羈旅的愁苦而在心頭蔓上愁思萬縷,進而結晶出這樣一首蘊藉著遊子綿綿不絕的愁緒,且格調蒼涼、籠罩著愁雲慘霧的《天凈沙·秋思》也就不足為怪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