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波 ▎論元顥、陳慶之北伐與南朝在中國統一進程中的地位
論元顥、陳慶之北伐與南朝在中國統一進程中的地位
薛海波
文章摘要:元顥、陳慶之北伐,實際上是梁武帝在軍力無法跨過淮河、通貨膨脹無法控制、舉國奉佛的形勢下,企圖控制北魏政局的軍事政治投機。元顥、陳慶之北伐前後,蕭梁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通貨膨脹引發的經濟危機和民眾對其統治的普遍不滿,而非北伐中原。元顥、陳慶之北伐雖短暫占領洛陽,但卻是導致爾朱榮集團盛極而衰、六鎮豪帥崛起、北朝政局巨變的重要誘因。北方世傢大族不支持元顥、陳慶之,其原因在於孝文帝改革後,北魏已被視為華夏文化的正統代表,在文化和心理上無法認可一個由南朝扶植的傀儡皇帝。元顥、陳慶之北伐從側面反映出,南朝在軍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難以承擔完成中國統一的歷史重任。
文章原刊:《江海學刊》2015年第5期
蕭梁大通二年528)十月至中大通元年529)六月,梁武帝趁北魏大亂,派大將陳慶之率軍七千,奉南降的北魏宗王元顥為魏王,北伐中原。數月間北伐軍以少勝多,大小47,屢敗魏軍,取32城,一度攻占北魏都城洛陽,黃河兩岸為之震動。此次北伐雖最終在十餘倍的北魏軍隊圍攻下全軍覆沒,但卻是繼東晉永和十二年356)桓溫北伐占領洛陽後,南朝北伐攻入北方最遠、過程最富戲劇性、影響最大的一次。歷代史傢也因此多有關註。如宋人胡寅將此次北伐目的及性質歸為“姑以擾魏,報劉昶、蕭贊、寶寅之見侵爾,是兒童之見,戲劇之事。”葉適認為北伐失敗在於梁武帝“無經遠之略,不使盡其用”。清人王夫之指出梁武帝、陳慶之是“君忘其為中國之君,臣忘其為中國之臣,割棄山河,恬奉非類”,根本就沒有北伐中原、一統中國的真正意願。呂思勉先生則徹底否定梁武帝此次北伐的必要性,“魏至明帝之朝,政事絮亂,幹戈四起,勢已不能與梁競。為梁人計者,實宜厚集其力,為一舉廓清之計,而不宜輕用其峰。”眾史傢評價多是就元顥、陳慶之北伐自身而論,雖具一定學術價值,但對該次北伐所處的大時代變遷卻鮮有觸及。筆者擬深入挖掘元顥、陳慶之北伐所蘊含的諸多歷史信息,探討南朝在南北朝後期中國統一進程中所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