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若他不早亡,劉備不會得志,孫權難掌三軍(下)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請問曹林先生,您認為如今的房價正常不?
熱文推薦:周瑜:若他不早亡,劉備不會得志,孫權難掌三軍中)
往期推薦:郪江漢墓壁畫人像:我要的是頭巾,你卻給我一把刀
文/石中華
湖北九宮山,古民居周傢大院,三國時期周瑜的68代子孫隱居的地方)
【作者簡介】石中華,男,漢族,80後。主要筆名:醉月一邊秋。作品見於《小小說月刊》《故事中國》《南風雜》《世界日報》等諸多刊物。小說創作涉獵抗日、仙俠、玄幻、武俠等多種題材。詩文獲獎多次,入選詩文集多部。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佈】
七、不把曹操放在眼裡,也從來沒把劉備放在眼裡
荊州之戰後,曹操取得荊州,又招降荊州軍30萬,志得意滿,統一天下之心日盛,於是,他攜得勝之軍,號稱80萬,進逼江東。一時間,江東人心浮定。孫權年少,拿不定主意。江東文臣武將出現瞭兩大派——主和派、主戰派。以張昭為首的主和派,本是南遷士族,對曹操抱有幻想。畢竟當時東漢未亡,曹操還是漢相,江東雖好,實際上是東漢的反叛之地。張昭等人,希望江東歸順朝廷,結束戰亂,實現和平。這對於大一統的趨勢是好的,如果孫權聽從瞭張昭的意見,也許就沒有後來的三國瞭,當時混亂的中國也就提前統一瞭。雖然張昭對孫權有輔佐之功,但是孫權也在此刻看透瞭他的心思,後來孫權稱帝,幾任丞相,都沒有讓張昭擔任。這才是孫權的肚量,小的給小雞似的。文臣願降,而武將們血氣方剛,力爭與曹軍一戰,寧死不降。關鍵時刻,容易變節的是文臣,舍身取義的是武將。孫權莫之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