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匡衡,他的成年是什麼樣的?
文章分類:西漢
你也會想看的:漢高祖長子的後代,9人封王,7人造反,還有1人成為皇帝!
匡[kuāng]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東海郡承縣(今棗莊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人。以記載西漢雜史的《西京雜記》是這樣記述匡衡的:匡衡,字稚圭,匡衡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傢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直。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匡衡勤奮好學,終憑一己之力,位極人臣,是標榜讓青年人學習的楷模。很多文章都是在講述年輕時,匡衡如何鑿壁偷光,又是如何刻苦求學的事跡,很少有講到他學而優則仕,以及他的後半生的故事,那麼這位年幼時就酷愛學習的匡衡,長大成人後的命運又是如何呢?
匡衡自幼就喜愛學習,長大後更是飽讀詩書經史之作,成為瞭遠近聞名一位經學大師。他對《詩》的理解十分獨特透徹,當時儒學之士曾傳有“無說《詩》,匡鼎來。匡說《詩》,解人頤”之語,是說聽匡衡解說《詩經》,能使人眉頭舒展,心情舒暢,可見匡衡對《詩經》理解之深。凡是附近人有不懂的問題,都會跑來向他請教。甚至人們辯論學術問題之時,如果沒有匡衡在場,辯論之人也會覺得索然無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