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涼山餘姓是成吉思汗的後代
文章分類:元朝
你也會想看的:文說 | 雄偉壯麗的成吉思汗陵
四川蒙古族服飾已經喪失瞭蒙古族傳統服飾的特點,更接近於當地彝族等服飾特點,服裝以深色為主,無馬蹄袖,寬袖繡花,下擺寬大。包頭方式為當地的纏繞法。
元朝從1368年滅亡到今天已有六百多年,但居住在涼山的餘姓居民卻認為他們是成吉思汗的後代,是蒙古族後裔,那他們為何改姓餘呢?
一本族譜
從中發現身世的秘密
傢住雷波縣香樟壩村的餘宗友講述瞭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是從一本編撰於幾百年前的由明朝進士餘之綱編寫的《餘氏族譜》上發現自己是成吉思汗第五代孫鐵木健後代的。後來又獲得瞭明朝兵部尚書餘子俊安葬於樂山,目前是樂山市文物保護單位)整理編寫的《餘氏族譜》,再一次明白瞭自己的身世。據其介紹,在涼山十七縣市境內有著手抄、木刻等多種版本的《餘氏傢譜》近百本,所載內容基本相同。
去年和今年,筆者多次走訪涼山彝族自治州煙草公司長期研究《餘氏傢譜》的餘和明先生。70多歲高齡的餘和明告知,他很小的時候就涉獵傢譜,原來的傢譜因故失落大半,現在他珍藏的僅是原來的很小一部分。他進行瞭30多年調查研究,走訪瞭內蒙古、貴州等地,作為攀西地區餘氏傢族代表,參加瞭全國蒙古族鐵改餘姓傢譜編寫工作,並牽頭完成瞭攀西地區蒙古族鐵改餘姓分譜的整理編寫工作,逐漸把完整的傢譜瞭解清楚。餘和明說,這本編撰於清朝年間的傢譜詳細記載瞭成吉思汗傢族草原起兵建立元朝到他們如何逃亡到四川的這段歷史。其中所記載的歷史秩事、祖訓族規、服飾禮儀等,對研究元史及歷史變遷有重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