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李世民和李治竭盡所能都無法保全李恪?其中有何內幕?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鬱鬱不得志的李商隱竟是唐朝皇室的親戚?
李治VS李恪
貞觀二十三年春,唐太宗在翠微宮臥病於床、勢將不起。於是詔長孫無忌、褚遂良入內,準備托付後事。得知皇帝即將駕崩,長孫無忌哭得稀裡嘩啦,不能自己。見狀,李世民隻是靜靜地躺在床上,用手撫摸著他的臉頰,看著親傢傷心成這樣,李世民都不知道該說什麼好瞭,隻好叫長孫無忌出去,你冷靜冷靜,緩和下情緒吧。不久,估計差不多瞭,又召見兩個人入內,對長孫無忌說:“嘆武帝寄霍光,劉備托諸葛亮,朕今委卿矣。太子仁孝,公輩所知,其盡誠輔之。”又對侍立一旁的太子李治說:“無忌、遂良在,汝勿憂天下。”
從唐太宗的遺言來看,他仍然對李治不放心,臨死前都要強調下兒子的“仁孝”,真可謂耿耿於懷。“太子仁孝,公輩所知”,我兒子就是這個樣子,你們心裡清楚,所以務必要盡心輔佐他。“仁孝”不是“仁愛孝順”的意思?又能有什麼問題?說白瞭,“仁孝”隻是一個委婉的說法,講得難聽點,唐太宗想表達的真正含義是“懦弱”。
過去六年,李世民一邊鍛煉太子,一邊又為李治的性格頭疼,怕他坑爹呀,把自己苦心經營的江山社稷給斷送。為此,還曾經向長孫無忌訴倒過苦水,感慨“子不類己”,甚至還說想立吳王李恪:“吳王恪英武類我,我欲立之,何如?”盡管李世民有這個念頭,但畢竟也隻能是說說而已,李治是嫡子,又沒有什麼過錯,實在沒有理由廢他。況且還有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門閥大力支持。李恪則不具備這些條件。而且太子剛立不久又廢,對政局的穩定亦有不利。所以李世民被現實打敗,隻好希望長孫無忌像霍光、諸葛亮一樣輔佐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