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循環!王莽改革本意是“劫富濟貧“,為何也得不到底層百姓的支持?(圖)
文章分類:西漢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早年即已立志幹一番大事業的王莽使盡渾身解數,經過不懈奮鬥,終於奪取劉氏天下,建立起自己的新朝,推行全面改制,企圖挽狂瀾於既倒,卻最終事與願違,在綠林、赤眉大暴動的烈火中化為灰燼,身敗名裂,釀成中國歷史上一出大悲劇。這不但是一個重大的歷史事件,更是一種值得反思的文化現象。
一、王莽改制的背景
早在西漢中期,土地兼並、流民問題就逐漸出現瞭。權貴者利令智昏,攫取財富、魚肉民眾肆無忌憚,樂此不疲,生活窮困潦倒、失去土地的農民數量急劇增多,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最大隱患。對此,漢武帝時的大儒董仲舒在上書對策之時就有十分形象又非常貼切的描述,即所謂“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透露出整個社會貧富懸殊形勢之嚴峻。
考察整個中國古代歷史,我們可以發現:在每個王朝的中期一般都會發生土地兼並的現象。當然,朝廷出於維護統治的長遠核心利益之考慮,也都會用各種方式來加以抑制和消解,盡可能地拖上一段時間。西漢中期的情況就是這樣。不過,令人十分遺憾的是,這個問題不可能得到真正的解決。這除瞭受土地私有化的本質屬性強烈驅動之外,也跟漢武帝發起的漢匈戰爭有著直接關系。眾所周知,漢武帝反擊匈奴非常必要,正如漢武帝本人所稱:“朕不變更制度,後世無法;不出師征伐,天下不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