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忽然秋月 但有感嘆——王羲之的《七月帖》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大傢都學王羲之,我們在丟失什麼?

秋風初至,炎涼更替,易觸發人的憂思,自古文人墨客,多有悲秋之作。王羲之的《七月帖》則是書與文相表裡,筆墨在行雲流水之間,道盡人生之感嘆。
王羲之草書《七月帖》,又稱《秋月帖》,刻本見於北宋《淳化閣帖》法帖第七,復有唐臨本,共6行,計50字。刻本與臨本略有出入,最後兩行排列字數不統一,刻本字行或是為王著入刻時所改。紙本縱27.7厘米,橫25.8厘米,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紙本《七月帖》上有南宋高宗“紹興”朱文聯璽、金章宗“明昌寶玩”印,以及明項元汴、清內府收藏印。正文前有題簽:王羲之帖。下有“褚遂良”三字,殘,此帖或為褚遂良臨本。釋文:七月一日羲之白:忽然秋月,但有感嘆。信反,得去月七日書,知足下故羸疾問。觸暑遠涉,憂卿不可言。吾故羸乏,力不一一。王羲之白。
看似一派閑適的景象,而王羲之晚年的傳世書帖中,反映的卻多是憂慮與病苦。感嘆光陰如水停歇,人生多舛竟無奈。《七月帖》,從內容可以看出,這是一封王羲之在七月一日這一天寫給友人的信。大意是:忽然之間又到瞭秋天,徒然生出許多感嘆。送信的人回來瞭,收到瞭您上個月七日寫給我的信,得知您因為身體衰弱而生病的消息。您在炎熱的暑天還要行那麼遠的路,我對您的擔心不可言說。因為我的身體也衰弱乏力,力不從心,就不一一說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