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如何成為鼎盛時代? 唐太宗實行經濟藏富於民
文章分類:唐朝
你也會想看的:被騙瞭幾百年,狄仁傑不光是個胖子還是個騙子
唐太宗聽瞭魏征的建議堅持“以德治國”
對於一個國傢而言,吏治清明固然重要,但是更具有根本意義的是樹立怎樣的國策,給今後的國傢和社會打下什麼樣的基礎。唐太宗剛剛登基後不久,君臣之間就曾經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瞭激烈的討論。唐太宗回憶道:當初我對魏征說大亂之後不易大治。魏征不同意我的意見,認為大亂之後反而容易治理。就像危難當頭,人都想求生,怕亂就盼望穩定,希望治理就容易調教。魏征說的就是“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的道理。他還提出著名的治國原則,那就是“行帝道則帝,行王道則王”。也就是說統治者怎樣對待百姓,百姓就會怎樣對待君主,這是相對應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所以,如果實行以德治國的國策,就一定會成為文明高尚的泱泱大國。
在座的大臣們都覺得魏征說的是書生之言,按照他的意見辦,國傢必定大亂。但是,唐太宗卻聽進去瞭,力排眾議,確立“以德治國”的基本國策,力行不倦。其實,唐太宗內心並不踏實,他總覺得善人治國,少說也得百年才能成為文明之邦。因此,他做瞭長期堅持的思想準備。但是,結果讓他大感意外,隻過瞭短短幾年,唐朝就實現瞭天下大治。貞觀七年,唐太宗回顧這場決定國傢走向的大論戰時,說道:“貞觀初,人皆異論,雲當今必不可行帝道、王道,惟魏征勸我。既從其言,不過數載,遂得華夏安寧,遠戎賓服。”欣喜之情,溢於言表。謙虛的唐太宗把這個功勞全都歸於魏征,說幸虧有瞭魏征這位“良工”,才將他這塊“石頭”雕琢成為美玉。推善與人,真君子也。唐太宗的這番表現,本身就是以德綏遠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