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與《三國志》中孫策形象的比較
文章分類:孫吳
《三國演義》中的孫策形象,“戲份”不多,但給人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如果讀者在慨嘆曹操的天下無敵手之餘,假想一下如果孫策不早逝,那麼天下的霸主姓曹還是姓孫,都是未知數。在《三國演義》中,孫策出場隻有四次。第一次是在第七回,其父孫堅出征,孫策主動請纓,並初露鋒芒。此時的孫策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年,綽槍上陣,已見英風;軍隊敗北後,作者描寫“程普保著孫策,急待尋路”①,可見作者非常註意孫策此時的形象定位是初出少年,還不能有力挽狂瀾的魄力和經驗;但是,一句“父屍在彼,安得回鄉!”,既寫出瞭孫策喪父的哀痛,也寫出瞭他性格的仁孝。在《三國志》中,則沒有隨父出征的描寫,隻寫到:“(堅)為祖軍士所射殺。兄子賁,帥將士眾就術……”。②很明顯,《三國演義》把孫堅的侄子孫賁替換為瞭孫策。於是,孫策由於背負著傢仇、受命於敗軍之際,在一開始就帶有瞭悲壯色彩,對後來的人物塑造也起到瞭鋪墊襯托的作用,人物形象因此而顯得前後連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