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宋拓本《十七帖》“文氏朱釋本”
文章分類:東晉
你也會想看的:東晉成帝的蘇峻之亂 揭蘇峻之亂所造成的影響
《宋拓十七帖》為東晉王羲之著名草書。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書法,廣泛搜集王羲之墨跡,穴右軍書記移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二字,是炬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及言語,以數相從綴成卷”。又說:“《穴十七帖》者,以卷首有「十七日」字故號之”。
由於《十七帖》是王羲之著名草書,因此摹刻極多。唐時弘文館曾摹勒上石,其本未有一大「勅」字,下刻「付直弘文館臣解無畏充館本臣褚遂良校無失」,俗稱館本,但原刻本未見流傳,後世傳本多據館本輾轉摹刻,傳本有優有劣;其次是根據唐、宋人臨本或勾填本上石,流傳此種拓本亦各具面目。
傳世《十七帖》善本雖多,但面貌也不一致。此本有“勅”字,“僧權”二字不全,白麻紙擦拓,用墨濃淡相間,拓法精美,為宋代佳拓。中有明文征明朱筆釋文,有學者認為為唐人臨本,但字畫流動圓潤,神骨清勁,世稱“文氏朱釋本”,為傳世著名善本之一。此本明代藏蔣伯宣傢,文征明為其釋文並題跋。冊中有清代馮敏昌、翁方綱等題簽,翁方綱、伊秉綬、吳榮光等跋文。
《十七帖》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