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戰:陸遜火攻退劉備
文章分類:孫吳
你也會想看的:萬夫莫開《臥龍吟》猛將潘璋虎嘯破陣
夷陵之戰,又稱彝陵之戰、猇亭之戰。爆發於公元222年,是三國時期吳國(孫權)和蜀漢(劉備)為爭奪戰略要地荊州八郡而進行的一場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曹操占據南陽和江夏北部,孫權據有南郡和江夏南部,劉備則奪取瞭長沙、武陵、零陵、桂陽四郡。公元210年,在劉備的請求和魯肅的規勸之下,孫權又把位於長江北岸的戰略要地借給瞭劉備。這樣一來,劉備實際上就基本控制瞭荊州。不久,劉備又先後奪取瞭益州和漢中,歷史上魏、吳、蜀三國鼎立的局面就這樣形成瞭。漢中和荊州是蜀漢的兩個戰略基地,從漢中可以北出潼關,攻打洛陽;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進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位。
處於長江中、下遊的東吳政權,面對劉備勢力的迅速發展,深感不安。隻是由於當時雙方合力抗曹尚是共同的戰略目標,這一矛盾才暫時未曾激化。到瞭公元211年,孫權占據交州(今廣東、廣西)後,力量進一步擴大;而當時曹操正忙於兼並關中馬超、韓遂勢力,穩定後方,無暇南顧。孫權便趁這個機會向劉備索還荊州,而劉備則以“須得涼州,當以荊州相與”為藉口拒絕歸還。兩國矛盾日趨尖銳,曾一度以兵戎相見。最後雖然達成瞭平分荊州的協議:以湘水為界,孫權占有江夏、長沙、桂陽,劉備據有南郡、武陵、零陵,但是兩國間的矛盾並未真正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