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立善:魏征,還是魏徵:哪些漢字不應“默默消亡”
文章分類:唐朝
不久前,一位從事傳媒與編輯工作的學友來信詢問:“唐朝的諫臣魏征,他的名字應該寫作簡化字的征,還是繁體字的徵?我主張用簡化字。石老師怎麼看?”
我回答如下:這個人名應當寫作“魏徵”,不能寫作“魏征”。“徵”與“征”,本來是兩個字,形音義皆異,既不是繁體、簡體關系,亦非異體或正俗關系。征,古訓行也,伐也,又訓取。徵,古訓召也,明也,證也,成也,求也,又為五音之一。不僅意義不同,而且徵字的古音是知母蒸韻字,征則是照母清韻字,讀音也不相同。
據兩《唐書》記載,魏徵字玄成。古人的名與字,意義相輔,他表字玄成,名無疑就是“徵”。“徵”字從壬,從微省,是一個會意字。徵有成的意思,乃古代訓詁,如《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東漢包咸註雲:“徵,成也。”《儀禮·士昏禮》“納徵”、《禮記·禮運》“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鄭玄皆註雲:“徵,成也。”《淮南子·氾論》“故聖人見化以觀其徵”,高誘註亦雲:“徵,成。”魏徵的名與字,一定是出自古訓。據《說文解字》,“徵”字本義為召,為何引申為成呢?段玉裁註雲:“有證驗,斯有感召。有感召,而事以成。”魏徵的名字含義如此豐富,若輕率地用“征”字取代“徵”,則無從推知名與字的關聯及內涵。同理,孔子母親的名字顏徵在,也絕不可以簡化為“顏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