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路諸侯為何未能誅滅董卓?
文章分類:東漢
你也會想看的:蔡倫前兩百五十年,中國就出現造紙術?
導讀:董卓自十常侍謀反之後,揮師勤王,趁機把持朝政,天下大亂。隨之諸侯四起,先後聚集十八路,共同討伐董卓,然而卻最終失敗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董卓篡權,天下紛紛為之討伐。在曹操的號召下,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聲勢之浩大前所未有。按說此等聲威,足以撼動老賊,剿戮群兇。但不曾想到的是,這看似十分強大的“聯合國軍”,卻是雷聲大、雨點小,不僅沒有動得董卓分毫,反在不斷內訌爭鬥中偃旗息鼓,各奔東西。如此的結局,讓人始料不及。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瞭這樣尷尬的局面,我想這絕不單是一個“出師不利”就能解釋得瞭的。
想當年,曹操因刺殺董卓失敗,倉皇逃出洛陽,從此再無立身之所。無奈之下返回傢鄉,遣散傢資,招募義兵,意欲討伐董卓。但考慮到自己身單力孤,難以成事,就以個人名義向各路諸侯發出瞭矯詔,號召大傢共同起兵,共誅國賊。矯詔發出去之後,天下英雄紛紛為之響應。最後,連同曹操在內的共十八路諸侯齊聚洛陽,整裝待發。
既然是共同舉兵,勢必要選出一個盟主來,以便發號施令,統一指揮。問題也正是出在這個盟主的歸屬上。按道理說,曹操是討伐董卓的發起者、組織者,理應做各路諸侯的盟主。但曹操可能覺得自己羽翼未豐,沒有影響力,就提議推舉“大漢名將之後”的袁紹為盟主。袁紹初時不肯,但架不住眾人一再相勸,最後也就應允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