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名臣包拯為什麼一生鮮有朋友?
文章分類:北宋
王安石和包拯一同受過歐陽修的薦舉,還曾是上下級,多少總有過從,但整部《臨川集》,竟無一字提及包拯。讀包拯事跡,總有個疑惑:就是是他為什麼鮮有朋友。史書裡記他平生不寫私人信件,沒什麼朋友,與親戚也不往來。他流傳下來的文字,隻有早年的一首短詩和晚年的一篇傢訓,其餘全是奏議。
網絡配圖
包公的人格很瞭不起,是剛嚴的典范,政治上所有言行皆出公心,私德也修飭得一無破綻,裡裡外外立於不敗之地。但從常識可知,人是不可能這樣完美的。歐陽修疏論包拯之接受三司使的任命中說道:“心中藏於中,而人所不見;跡者示於外,而天下共瞻。”他是說人心隔肚皮,評價一個人,可信賴的還是他的作為。不過,如果得不到情感的線索,一個人的作為,或為迷霧所隱,或為光芒所掩,也會含糊起來。
包拯抨擊同事
歐陽修的批評,源於包拯連劾張方平與宋祁。包拯抨擊宋祁的理由,是他知成都時多遊宴,蜀人不滿他的奢侈。比起哥哥宋庠(此前也曾被包拯彈劾過),宋祁確實生活鋪張,但當時文官遊宴成風,若以此為罪,朝廷要空去一大半瞭。何況宋祁在蜀每晚宴罷,還燃燭展紙,幹起正事,遠近的人看見燈光,都知道這是宋先生在修《唐書》。他死後,成都數千人哭於祠,似乎名聲也不很壞。